6月7日,上海某高校39岁海归博士姜文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掉了他的同事,49岁的副院长王永珍教授。这件事成为了近日的热点话题,被传得沸沸扬扬。一开始我没有过多关注,但是,当我看到那位杀人者的履历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必须聊聊这件事了。多年前,我的毕业论文写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这一主题,当时收集的相关数据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扰。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这些数据警示我们,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此次事件的杀人者姜文华一直是学霸,是爸妈嘴里别人家的孩子。他高中毕业后,就以尖子生的身份被招进了上海某高校的特训班。在这所学校毕业后,还获得了首届校长奖,这可是这所大学设立的最高奖项。
随后他便到美国深造,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一路上顺风顺水,堪称天之骄子。不仅如此,他的学术成果也堪称傲人。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有些文章还被大量引用,在学术界很有分量。
正因为姜某在世俗标准上如此“优秀”,大众对这起案件的反应才会如此震惊!一个读到博士、当过大学教授的高级知识分子,但这么一位青年才俊,为什么就成了杀人犯呢?为什么会不顾一切,采取这么残忍、极端的方式杀人?
关于这件事情,人们对姜文华为何杀人的原因有各种推断以及说法,在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没有披露之前,大家议论、猜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有很多猜测只看到表象,甚至有意无意地站在行凶者这一边,指责其领导、其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公。

姜某到底有没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即使有,这也不足以成为他持刀杀人的理由!从目前网上披露的信息,并结合我们在临床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中发现的心理规律来看,姜某极有可能是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可能有被害妄想的精神病性症状。这才是导致他行凶的主要原因。
姜文华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这所大学在他聘期满后决定不再续约。而这所大学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因为他学术能力不达标,而是因为他在几年前就显露出了严重的精神问题。
他在课堂上不断地和学生发生冲突,甚至以挂科威胁学生。可以说虽然他能力达标,但他明显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因此,这所大学只好停了他的课,让他专注于研究工作。其实很多表现可以显示他存在性格上巨大的缺陷,以及困扰着他的精神问题。也许抑郁,也许焦虑,也许是双相情感障碍。
事实上,很多像他这样的学霸都被情绪病困扰。之前就有人做过统计:大概有30%的北大新生出现厌学问题。
从小到大学习就是他们唯一的目的,游戏不能玩,因为对学习无益;电视也不能看,因为对学习无益。虽然他们最后成功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就像是一个一直被人操控的木偶,突然获得了灵魂,他第一时间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迷惘。再加上,在人才聚集的地方,原先的天才光环也可能褪色,因为比你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那种瞬间落差会击碎每一个孩子的梦。
姜文华就是这样,他一生顺风顺水,在美国得到学位之后也拿到了不错的工作,可是当他决定回国,却不断遭受打击。原先相处的女友因此和他分手,工作上也不断碰壁,他之前的成就有多高,现在摔的就有多痛。
但转念一想,我们何尝不是在以同样的方式要求自己的孩子呢?成绩固然很重要,心理的健康更加重要。学习,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偶尔躺平一下,亦或一直躺平的人生,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成绩真的又能让孩子获得人生幸福吗?几年前有篇热文说——中等孩子是来报恩的,比起那些让人仰慕的学历,我想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才是更加真实的幸福。

一个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孩子,才是这个家的根。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想告诉所有小学生的家长、所有中学生的家长、所有大学生的家长,比起成绩,多多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事情无法挽回了,再去后悔。就像这位姜文华一样,如果当初在他因为心理问题被禁课时,家人、学校,能及时给他一些心理干预,或许一切,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