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紊乱。虽然国际上已有研究机构对部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总结或实证,但结论比较零散,对于效果也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老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在选择干预方法时,往往缺乏参考依据,且随机性强,不利于自闭症患者的康复和治疗。

本文以美国社会提供的部分自闭症(共37种)常见非医学干预方式为例,通过对其有效性的筛选,让父母在众多眼花缭乱的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康复方式,对现有的自闭症干预方式能够有一个判断力。部分常见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如下:
1、辅助法
辅助性技术法是指病人利用仪器改善其各种功能的方法。很多自闭症学生需要方法、设备或其他系统支持才能满足他们的潜在需求。这项研究表明,这种干预治疗可以帮助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
2、认知行为的干预
认识行为干预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理解方式的教育,改变其思想和行为,从而改变其问题行为的一系列治疗方法。
3、行为差异性强化
行为差异强化是一种特殊的强化应用,指的是对预期行为的强化,忽略它会降低不当行为(例如发脾气、攻击、自伤、刻板行为)。
4、地板时光
这种训练活动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大多是在地上进行的游戏和活动。不刻意进行语言、动作训练,注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5、先行干预
先决条件干预法,简称ABI,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用来解决干扰并完成任务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儿童进行功能行为评估和确定干扰行为后使用。
6、行为分析的应用
运用行为分析法对ABA进行归类,是现代行为哲学先驱斯金纳在20年代早期奠定的理论基础。Skinner归纳出一套行为应用理论来解决行为问题:
行为强化法,根据行为理论,在使用系统干预方法的过程中,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性的重要技能,以达到有效水平(包括:阅读、学业、社会技能、交流、社会适应),并证明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对行为改善是有效的。
7、消退作用
在应用行为分析中,某种行为得到了强化之后,就不需要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了。
8、功能性行为评价
功能行为评价是系统地确定目标行为的潜在交流功能或目的,从而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的一种方法。

9、早期介入丹佛模式
丹佛模式对12到48个月大的儿童进行全面的早期行为干预,涵盖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掌握的技能课程,并为相应年龄阶段的儿童教授一系列操作程序。
10、动作法
运动法是指通过加强身体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减少问题行为或增加适当行为的方法。
11、实施父母干预
父母实施干预措施时,需要父母直接对孩子进行干预,以增加积极的学习机会和掌握重要技能。家长们通过有组织的家长培训,学习如何在家庭/社区实施这些方法。
12、功能性交流训练
功能交际训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支持性干预,它通过使用有意义或功能的交际如言语或手势来减少问题行为。该培训方法强调:交流侧重于功能而非形式。
13、自我管理
自主性管理有助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学习者学会独立地调整他们的行为,并在各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下采取适当的行动。

解释:根据2012年美国密苏里州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以以循证干预指导为基础,结合以循证干预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有效性回顾如下:
干预是否有效,不仅需要经验研究,还需要对这些机构提供的证据进行评估,这些证据越高质量的证据,就会证明干预的有效性。
有效的干预方法(见下表),在《社会心理干预方法有效性循证研究评述》一文中分别列于综合干预、定向干预、药理学干预和辅助替代药物治疗三个方面,并具体指出每种干预方法在不同的回顾报告中的具体证据程度,不仅要对其经验进行评估,而且要对其研究对象(即证据)的质量程度进行区分和评价。
科学的标准是经过统一的、可信赖的、有科学根据的,虽然不能保证这些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而继续有效,但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它们仍可作为一种参考标准来选择治疗手段。

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发育行为科主任医师鲜涛指出:对于治疗中的自闭症儿童,应首先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方法。干预过程中仍应定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适当改变干预措施。应至少1-3个月对自闭症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建议,这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