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这一儿童常见病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倍受家长关注。小儿抽动症多发生于2-12岁,男女患儿比例约为3-9:1,主要表现为眨眼、吸鼻、赤裸嘴巴、挑眉、做鬼脸、扭脖子、甩手、踮脚、腹肌抽动、身体扭转等。不正常的声音,如清嗓声、干咳声、吼声等,喉内不自主地出现。一些孩子不能控制自己骂人和说脏话。以上症状可轮流发作,也可同时发生,并在白天醒来时出现,入睡后消失。儿童抽动症不受意识障碍控制,但父母可放心的是,儿童智力不受抽动症影响。下面关于孩子抽动症的危害及治疗误区,家长要警惕!

因为抽动症的动作或声音往往难以自我控制,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第一,正常的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儿童分心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其次,人格发展容易出现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重要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是: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我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评价,例如自己是聪明还是愚蠢,自己是美丽还是丑陋等等。
幼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部,如老师、同伴、父母等。这个时期,来自外部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形成都有重要影响。若这个阶段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童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影响人生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抽动症儿童不仅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极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儿童到青春期即发展为品行障碍,进而影响与同学、同伴的交往,出现自卑、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行为纪律等问题,严重影响其社交交往和人际关系。

2.儿童抽动症的治疗误区
伴随着抽动症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不断攀升,广大群众对该病的认知率却不高,存在着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误区。
(1)父母过分追求症状控制:有些父母见孩子抽动很不舒服,以为“治好”就是治一点抽动症状,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权衡疗效和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即使症状得到完全控制,但副作用明显,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2)过早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抽动症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权衡利弊。部分儿童不用药物也能自我治愈,只有一小部分可持续发展,过早开始药物治疗是不对的,建议轻症儿童暂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进行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许多父母担心不及时治疗会耽误治疗时机,事实上,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药物治疗无法改变病程,只能控制病情。
(3)过度的中医治疗:许多父母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或听信谣言说中医治疗效果好,所以长期给孩子进行中医治疗。其实中药并非没有副作用,因为中药中的成分复杂不清,安全性也不一定得到保证。
(4)过度保护:有些父母听人说是因为抽动与心理压力有关,他们为了给孩子减压、放松学习管理,甚至休学,完全禁止电子产品,或过度补充营养,实际上,过度保护对身体没有好处。
由于父母常常误认为抽动症是孩子的习性问题,或者认为长大后会自我康复,所以对于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很容易耽误治疗时机。临床上还存在药物治疗剂量不足,疗程短,过早停药等问题。

儿科专家指出:针对抽动症的治疗,为了避免由于不规范治疗以及医疗服务不到位等原因,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对于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儿童专科医院,比如:陕西省唯一一家国际儿科联合诊疗中心——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家长若有更多儿童抽动症相关的疑问,不妨点击【在线咨询】儿科专家,与专家一对一免费对话,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