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上高三已经一个星期没上学了,孩子刚上初中,一天没读书,不愿意上学,&r都有很多父母来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的孩子不愿意上学。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群体中也很常见。生在主观上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产生冷漠态度,客观上表现为厌学行为。具体表现:

上课不专心,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常有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现象,对教师、家长的学习要求,常故意与对方发生矛盾,有的干脆离家出走。
研究不感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界机械的、被动的压力下才去学习。结果学生学习不积极,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不佳,并有加重的趋势。

孩子们厌学的主要原因如下:
儿童学习态度不良或缺乏学习信心
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求上进,学习方法不当,考试失败,产生厌学心理。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没用,无所事事地沉迷于网络,或在外面工作时要求学习技术。
家长不现实的要求
过度要求:过度要求的后果就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进而导致孩子缺乏积极性,缺乏学习动力,孤僻怯场。训斥孩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平时工作忙,与孩子缺乏交流,不会骂人或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过激:有些家长忽视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觉得学习太苦而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就会产生厌学现象。
儿童情绪的起落及变化
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会产生紧张,焦虑。极度焦虑时,容易出现强迫症状。例如不自觉地想、做一些事情,明明知道不需要想,却控制不住自己,想也摆脱不了,很苦恼,让人无法集中精神。有时候,自己做什么都没有主见,就像被思想所控制,头晕眼花,不知所措,而这种强迫症,是不会贴着学习的。
忧郁是青少年较为突出的情绪问题。童年和成年前是抑郁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想法。孩子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有一种自卑的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格变化,造成孩子本来就缺乏沟通,心理矛盾激化,情绪低落,更不用说厌学了。
家人不和、纠纷不断,孩子们心事重重
生活在经常有纠纷的家庭中,孩子们会因为担心功课而心事重重。由于没有了安全感,家庭成员之间不断的激烈争吵和紧张的气氛,使焦虑的孩子对上学不再感兴趣。
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产生逃避厌学的心理
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发生争执后,被老师训斥或体罚,产生恐惧心理。也有些孩子性格敏感内向,不会与人交往,又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别人的眼光不友善有敌意,久而久之孤僻封闭,产生厌学逃避的念头。

实际上,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孩子厌学后,大多数父母都不管。专家们发现,大多数家长或通过暴力惩罚强迫孩子继续学习,或让他们听之任之。虽然被迫上学的孩子回到学校后,并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逃学、厌学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成绩甚至一落千丈。而孩子的父母却对他们放任自流,或从此辍学在家,或走错了方向。
其实,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厌学后,家长竟不知如何面对孩子,甚至连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都不知道。这主要是由于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理解性沟通,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缺乏通知性沟通而厌学呢?
孩子厌学只是表象,父母不能用暴力强迫孩子返校,也不能让孩子从此以后听之任之,而应该尽早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找到孩子厌学的根源。并且心理辅导是打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打开心结,缓解情绪压力,从根本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运用各种专业方法,梳理问题,找出症结,帮助孩子调理情绪,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技能,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沟通技巧,调整家庭关系,改善家庭气氛,等等。透过这些专业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孩子打开心结,舒缓压力,早日回到课堂。通过咨询,父母也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
心理疏导时机,也是越早越好。在孩子表现出厌学的时候,要及时找专业老师疏导。枯燥的学习时间越短,孩子的抵抗力越弱,越容易打开心结回到学校,耽误的时间也就越少。反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过一会儿就会好起来。但,拖延时间过长,负面情绪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孩子的心门越关越紧,越难打开,养成习惯,越不愿意再回到学校。看书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错过了最好的疏导时间,就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