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出现了说话晚的语言发育迟缓情况,而朋友或邻居家里的孩子们整天咕噜咕噜地说话,他们自己家里的少爷小姐也只能叫爸爸妈妈,不能说任何简单的词组,更不用说整句输出了。看别人的孩子,再看自己的宝贝,对比之下,不免有些失落。
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没有实质性的生理问题,那么家庭环境就成了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家长在失落的时候还是首先要反省某些行为是否正确,某些对待孩子语言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讲到这里,肯定有人会嗤之以鼻,但是良药苦于病,正话不一定好,我们继续往下讲,你可以理解。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婴儿在2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模仿他们父母的语言,并试着自己说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咿呀学语。相对于视力,听力是一个从出生起就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器官。初生婴儿仅能通过听觉和触觉感觉到30厘米远的母亲的存在。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父母自我表达,周围发出的声音,能极大地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周围人的谈话内容,成长所处的语言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婴儿的母语发音。家庭态度的差异,会引起宝宝的好奇心和情感变化,态度的好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个性发展。
到了国外,5个月大的婴儿将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父母将临时交给托儿所照管,正式开始与同龄人交往。我们国家的家庭不同,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大,相对于外公外婆来说,我们的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这就要求监护人要有很好的育儿能力。
没听说过泡菜效应,它是指同一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了一段时间,分别煮熟后,其味道是不同的。事实上,这就是&者赤,近墨者黑&r理,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一位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的性格、性情、思想等必然会有明显的差异。

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例,说明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够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可能是父母陪伴不够,对话不足,可能是祖辈方言口音、养育方式的落后,或者是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儿童语言习得落后。有些人认为家庭是幼童融入社会的跳板,有些人则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基石,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否认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孩子要认真一点,小事情也可以有大用。
从一部法国纪录片《婴儿日记》中可以看出,两岁时,一个名叫安娜的小女孩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得益于她母亲每天给她读故事书,对培养安娜的想象力,扩大词汇量,训练表达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必须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别家孩子的例子。
在人类的幼仔阶段,从出生到大约两岁半。她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或许是个性、语言、数字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家长不断的帮助和引导,而许多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可能就会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在带娃时,对一些不太起眼的事完全不在乎,觉得有些行为即使做了也不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反馈。《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似乎是每天重复、不显眼的小事,成就了别人家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三岁了还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跳。
可爱的女孩儿阿加特三岁前就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小婴儿来自法国),因为她的父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都用塑料玩具来演示东西和词汇,从而增加了女儿的词汇量。受到父亲的鼓励(也许是连哄带骗),阿加特达到了小学生所不能达到的英语水平。
如果孩子在2岁前就得到了足够的语言刺激和锻炼,那么三、四岁的孩子还得出去找语言机构,又怎能发生这种情况呢?语言缺乏刺激导致语言发展迟缓的案例在我们学校的杭州中心尤为多见,我们的老师们已经是久经沙场。因此,作为西安当地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儿童医院,我们建议家长:
节省时间刷视频,陪孩子玩玩具,过家家;
节省玩游戏的时间,给孩子看书,讲故事;
节省你的工作时间,和孩子们吹风晒太阳;
节省了逛宝街的时间,和孩子聊天,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