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在孩子上语言康复训练课程时,不自觉地在课堂上训斥孩子“坐好,不要乱动,再不听话我就走了”,导致孩子的发散思维经常被抑制。儿童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的时候,硬性的要求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家长要反省如何使活动更生动、有趣,让活动更能吸引孩子,而不是用命令来约束。希望下面5个关于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误区能给家长一些启发。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误区一:轻视集体教学,重视个别训练
有的父母把语言障碍或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送进康复机构,面对今天提倡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总是不自觉地对个性化训练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集体教学则视而不见,认为孩子在班集体中什么也学不到,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个性化训练完成后就把孩子接回家。尽管个性化培训课程更贴近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但集体教学在儿童康复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教学,可以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机会,在家庭康复或个性化训练课堂上,幼儿只能与成人进行交流,而在集体教学环境中,幼儿处于同伴群体中,交流的欲望就会更强烈,更容易从被动交往转变为主动交往。与同伴和谐相处,掌握交际技巧,是社会性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顺利融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的基本要求。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误区二:愿意听老师讲课而不愿意自己讲课
康复机构通常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家长「授之以渔」,一般会定期安排家长到康复机构观察单训老师的课程,并请家长到康复机构给孩子单训课。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不情愿。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就能学会。”父母自己备课,自己上课,可以调动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跟随老师。与此同时,家长上课时,老师作为旁观者,更容易发现家长教孩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观念,便于及时纠正。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误区三:担心幼儿听不懂,语言输入不足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初期,家长与幼儿互动时,往往表现良好,为幼儿输入的语言十分丰富;幼儿康复一段时间后,家长却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幼儿语言输入还是只说“笔”,没有想到会说“彩笔、蜡笔、画笔”;幼儿膝关节受伤,只说“腿”,没想到会说“膝/大腿/脚/踝”。
总而言之,很多父母给孩子的语言输入一直都没有改变,导致了儿童获得语言的数量和质量有限,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问父母为什么不用更高级的词汇,更丰富的语言和他们的孩子交流,父母通常会回答“担心孩子不理解”。事实上,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家长需要走出误区,摆脱束缚,给孩子更多的语言、更多的词汇。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误区四:重模仿句长,轻交流
幼儿的语言发展基本上是遵循咿呀学语→单词→词组→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但家长对幼儿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当幼儿能说双音节单词时,家长会立刻期望幼儿说4个;当幼儿能说4个之后,家长就会再次要求幼儿模仿说5~6个,甚至7~8个;幼儿一旦有漏字,就会不断地纠正、提醒。但是反复模仿常常是事倍功半。
事实上,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研究发现,那些在模仿句长上花费过多精力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孩子能够模仿5~6个字的句子,却不会用语言与小朋友沟通或向老师求助。
还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问句缺乏理解和回答,如对选择性问句不理解,如对“您要盖章还是贴画?”不理解,只会重复后面的几个字。交际、交际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比模仿说更重要。

幼儿语言康复训练误区五:过分重视教育者的能力,忽视了自身的努力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会教孩子,所以把期望放在老师身上,认为老师教孩子进步快;还有的父母自身能力强,经过辅导后,给孩子上单训课时也常常得到老师的肯定,但他们的孩子进步较慢。
由于这些家长还不够踏实,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地研究。上述两类家长都是把教育者的能力放在首位,忽视了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综观康复效果理想的幼儿家长,其能力较差,共同取得进步的法宝是不懈努力与付出。
家长事倍功半的康复训练带来的是家长的挫折感和孩子成长的延误,因此,走出误区,提高效率,注重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康复,在孩子的进步中,父母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进步,付出应有的努力,这才是孩子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