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出现“口吃”的情况,甚至会担心孩子是否会一直口吃。实际上,首先,妈妈要把宝宝的口吃区分开来的就是“真假”口吃。很多时候,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说话口吃结巴,区分这两种情况,及时对孩子进行纠正,对症下药才是首要的。孩子怎么突然有点口吃了?哪些表现证明孩子可能是“真”口吃?家长该如何应对?以下信息可供参考。

孩子说话口吃的表现有哪些?
长话短说,声带振动却无声;
家族有口吃的病史;
孩子在讲话的时候,显然是很努力的想要说,但是说不出来,或者身体肌肉很紧张;
当你讲话有困难时,表现出伴随的行为,如摇手、眨眼、清喉等;
婴儿口吃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现象,并且持续了5个月。
如婴儿出现上述症状,或父母怀疑孩子不是生理性口吃,最好尽早去看医生,尽快纠正。
孩子怎么突然有点口吃了?
事实上,在语言发育的早期阶段,几乎50%以上的儿童都会出现口吃现象(症状有轻有重,有些轻微的口吃一不留神就消失了),而二到三岁的婴儿更是口吃的“重灾区”,这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这类儿童被我们称为“假口吃”。
思想迅速发展,语言跟不上
婴儿想说一句话,可脑子里一时找不到单词,在“找单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在自己不觉的情况下,重复已经说了很多次的单词。事实上,这就是语言跟不上节奏的表现。随著婴儿语言能力的提高,这种口吃的表现将逐渐消失。
其它原因
这阶段的模仿是宝宝的天性,他有可能是模仿口吃的人说话觉得有趣,也有可能是父母总是矫枉过正,以前宝宝说错了父母就指出来了,宝宝心理压力过大更会说错话。

应对儿童“假口吃”5条法则
对这类假"口吃",父母要放松心态,因为这是很常见的,不要宝宝一开口就指着或嘲笑他,要鼓励宝宝慢慢说,否则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小心变成"真"口吃哦。一般情况下,可以陪宝宝进行角色扮演,读故事,唱儿歌等轻松有效的对话练习。说多了能锻炼语言能力,“假”口吃也会尽快消失。
(1)不要急于定性
母亲不要直接认为孩子是口吃,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有可能是小孩学说长句子,小孩学表达,小孩的思维比口表达快…还有的小孩遇上情绪紧张或不熟悉的环境,陌生人可能是因为紧张、惊恐等情绪,造成口吃,而且一时纠正不了。
(2)安抚情绪是第一位的
婴儿说话结巴的时候父母不要着急,不要过分关注甚至叱喝。大多数阶段性口吃因情绪而加重,遇情况先安抚情绪。
(3)置之不理的处理方法
对于病理问题引起的口吃,我们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置之不理,你流利的说话能让孩子模仿得很好,你越焦虑,孩子就越口吃。
(4)潜移默化训练方法
你可以试着每天和你的孩子一起读一些好听的故事。如果你读一段,他会读一段,尽量鼓励他一口气读一段,不要停下来。慢慢潜移默化的训练,最重要的是不要露出痕迹。

(5)鼓励孩子慢慢地说话
别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话“说得怎么样”上,要耐心地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孩子的意思,帮助他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轻孩子的表达压力。必要时可以重复,一方面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