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发呆时在想些什么,如何破解情绪行为难题?对于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来说,几乎没有比孩子动不动出现情绪问题更头痛的事了。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孩子不定时出现的情绪问题,就像被拉开了闸的堤坝,焦虑、尴尬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向父母,万般着急却无可奈何!
心理治疗专家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疼痛,然后再学习。

因为无法以常规的社交技巧来沟通,特殊需求儿童往往伴有一些情绪行为问题,比如好动、冲动、执拗、刻板、爱发脾气、易大哭大闹等等,这是一个困扰着大多数特需儿家庭的严重问题。大多数家长即便知道孩子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障碍,但在面对孩子这些不乖的表现时,往往无法克制住自己生气的情绪,又伴着无奈,甚至“以暴制暴”……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应对特需儿的情绪问题呢?

第一.自闭症孩子发呆时在想些什么?
大家对自闭症孩子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所以自闭症孩子发呆时到底是在梦游呢?还是在想美好的事物?或者大脑陷入一片懵懂;状态呢?小陀螺联系到知乎儿童心理话题下的优秀答主李老西,将他对此获得知乎高赞的回答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下自闭症孩子那神秘的思维世界。

可能和自闭症儿童在相处时,他们经常无视其他人,也不理别人,自己念念有词总是让人感觉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所以好些人都很好奇他们在想些什么。可能看上去孩子是处于“联想”状态,或者说做梦,实则不然。他们并没有在酝酿什么惊天大阴谋,也没有在想象的城堡中快乐的玩耍。自闭症儿童处于那种状态下基本上属于碎片化回忆。

1.首先自闭症儿童很难理解情感这样的高阶事物,也很难把人物和事件之间产生自然的关联。

以繁星为例,你以为他们的想象是这样:零碎事物(星星)之间产生了联系,组成整体(星座)而实际上是:星星与星星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

他们在不停的做着白日梦的同时一般嘴里也念念有词。我本人做过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观察(孩子数量大于20+)。我和很多特殊儿童接触时,喜欢放空他们一段时间,同时记录下他们的词汇。 而我记录下了是什么:妈妈、 飞机 、啊不要不要 、炒菜啦 、呜呜呜(象声词)。 我曾经试图找出这些词汇之间的联系,后来我真的找到了,我反复和家长交流过往一周生活状态和记录,我发现这些念念有词真的都是发生过的事件但是时间线是完全紊乱的,包含的内容有:
01.大部分是物件或者人物的名称(杯子、 碗 、隔壁邻居)。
02.少部分是独立情节(如买菜或者吃饭时有一粒饭掉在了地上)。
03.很可能这些词汇第一个是前一天,第二个词汇就是一周前。

2.因为自闭症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记录而非理解
就好像一个人随时随地拿着相机在拍照或者录小视频一样,而你对他说了什么,他是否理解或者回应并不重要,但是他记录了下来。如果大家都在一起旅游,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前者。由于记录的内容随时时间的增多,重放的内容也会不会枯竭。所以当他们在发呆时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停的这样:

3.由于自闭症本身能力所限,大部分认知理解表达都存在落后
大部分的儿童学会新的内容会乐于展示给家长或者周围人,比如今天认识了小狗,会不停在你面前指向小狗,意思为:妈妈你看我知道那叫小狗。或者指着狗对妈妈说:汪汪(同一个意思)。而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理解和表达存在大部分落后,而;展示环节就趋向于内化即;自我展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刺激。普通人也会存在类似状况,也需要一定自我刺激。比如:一个长期独处无人照看的小孩,会选择和洋娃娃或者干脆就是一盆花(对象或者参照物)玩。或者在医院病床上躺久了,需要一定的肌肉按摩或者走动。或者干脆就是脑海中产生多个角色自我对话,俗称精分。
第二.西安儿科医院自闭症康复训练专家总结

自闭症孩子发呆时在想些什么,如何破解情绪行为难题?而自闭症的状态就是以上例子中的简化版或者变异版。如果需要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发呆。身体的晃动可以暂时打断这个倒带过程。不如先肢体接触一下,拉一拉手或者拍一下肩膀。这个过程可以有效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在获得一定注意力的时候再和孩子交流或者发出你的指令获得回应的概率会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