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自闭症孩子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掌握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儿童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为自闭症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进行干预应从家庭训练开始。自闭症如何在家训练?父母可通过下面的三个步骤在家训练,有助于孩子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1)养成行为准则
一般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行动中不会考虑环境和其他人的想法。每一个人想要更好的生活,都需要学会适应环境,但是自闭症儿童却显得与环境不协调,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父母对于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有不少的困惑,其实,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养成行为规范。比如,晚上在家不要弄出很大的响声,以免打扰家人和邻居休息;出去一定要沿着马路的右边走;在电影院不要大声说话;超市里的东西不要随便吃…
唯有这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养成后,才有利于孩子更好的生活,若患有顽固性疾病的孩子不能理解掌握这些规则,也不知道自己行为受限的原因,此时就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人生中,父母需要整理好这些规则,然后按步骤教导孩子。培训期间,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如每次带孩子逛超市时,可选择一条固定路线行走,一开始可带着孩子边走边讲解: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转换成用第一个字母来描述:“要买面包,我需要找面包…哦,我找到了,我要去那边拿面包…再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到了,我要从这个字母上取下面包。”持续提供动作示范和辅助,同时也利用病态儿童的模式化行为和机械模仿,加强儿童的自我意识。
待人待人要懂得规矩,可以试着让孩子带领父母买东西,以此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儿童一旦建立起行为准则,就能适应生活环境。但在孩子养成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家长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中途犯了规,就必须立即改正,否则,孩子的认知就会混乱,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分清许多场合,也不清楚该如何去做,这将导致家长的许多努力都得不到结果。

(2)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抑郁症的核心障碍是人际交往,这也是父母最担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想更好地融入和享受社会生活,就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合作。
与其让自闭症儿童走进人群中去解决问题,还不如通过示范、辅导和多次演练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培养患有疾病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指导,鼓励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在操场上观察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并在一旁向他们讲解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举例来说,“你看,那个扎辫子的小妹妹跌倒在地,哭着呢”,“这位小弟弟在荡秋千,真有趣。”
演示,引导,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建议从肢体游戏开始。举例来说,带小孩和其他小朋友玩追逐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游戏活动最好选择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
在互动、模仿类游戏中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躲猫猫,拍手,跷跷板,拍皮球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故意忽略或延迟反应的发生,等待自闭症儿童的“催促”,如目光接触等,以加强互动效应。
帮助孩子做一些装扮游戏。可从实际物品和与儿童生活经历有关的活动中选择游戏。比如,帮助娃娃穿衣,洗脸,刷牙,看病等等。在把游戏内容发展成熟悉的故事或者卡通人物之前,孩子可以选择先扮演父母或者其他熟悉的人。

(3)角色认知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在社会上各种场合转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孩子在家,巴士上的乘客,上学的学生,购物中心里的顾客等等。
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行为准则。掌握这些角色规则对患有不育症的孩子无疑是一个挑战,父母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多一点耐心。
比如说在家做孩子,除了要孝敬父母,他还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所以要对这个家负一定的责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把家里的衣服叠好,或者把家里的垃圾定时扔到社区里,或者洗碗等等。
要孩子坚持做一件家务事,时间一长,他会把这件事记在心里,而且会主动去做,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每一个角色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角色的认识。在家为家庭服务;在学校为班级集体争光;在公共汽车上不大声喧哗;在商场要遵守购物规则…………家长们不一定要一味地强调每一件事情的发生,而要从他们自己的行为开始,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示范,让他们了解在不同环境中孩子的行为的变化,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提高他们对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