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今年三岁,已经可以认字了,我闺女五岁了,能认识一千个汉字。今天我们聊聊从焦虑培养到教育误区。
关于几岁让孩子认字,先告诉大家一个结论,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室的创始人,一个非常牛的心理学家,他叫阿诺德格塞尔博士。他曾经说过,从长远角度来看,孩子从三岁四岁,五岁,六岁,甚至七岁开始认字,对于将来都没有任何不同啊,为什么呢?
五岁之前单纯认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语言的能力发展重要阶段是在六岁以后,所谓语言能力,其实就是掌控文字的。如果孩子只认字,但不识意,没有任何的效果,孩子也不会比别人有多优秀。那家这么着急去给孩子灌输一些本不应该要学的内容,为什么呢?
有些家长坚定的认为,不超前就一定落后。由此产生的焦虑,焦虑的情绪就会让家长盲目的进入教育的误区。能够理解家长的这种焦虑,的确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你不优秀,就真的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在这种为了培养孩子更加优秀的前提下,家长反而更容易掉进教育误区。
那关于教育误区,其实通过不同的角度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今天老师将围绕超前这个话题总结三大教育误区
第一、只能赢不能输
家长之所以超前,就是希望孩子赢,是因为不敢输也输不起,所以家长会要求孩子在任何方面都不能落后于人,不能拿第一也要进前三,否则上纲上线的话就来了。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教育误区?因为家长固执的认为,只有第一才算优秀,只有第一才能立足于未来,认为自己很普通,但不能接受孩子。同样在这种极端的观点下,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其结果是什么呢?不用举过多的例子,因为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了。家长要懂得一个道理,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输不起,天底下没有常胜将军。如果一个人没有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那他最终不会赢,而且一定输的特别惨。
第二、只看别人不看自己
这些家长的特点是,眼里只会盯着别人的成绩,然后去比自己孩子的成绩只会拿别人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嘴里总是说着看看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是不同的。作为家长更应该去挖掘,放大孩子身上的那些优点,哪怕是看上去很不起眼那一点,而不是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家长们有没有换个角度去想过?当你真正挖掘出孩子身上那些特长,并且尽可能去推动后,那些你本来关注的缺点逐渐就消失了。
第三、只看结果不要过程
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只顾低头走路的人永远领略不到沿途的风光,生命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历程,这是在描绘人生,这更是一种人生观,放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着特别的启发。孩子的任何成绩都可以只看作一种阶段性的小结,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兴趣以及塑造完整的人设与思想。
而这个目的是要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家长只看重结果,就会导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试想如果把重心放在过程里,那结果会不会自然而来的呢?有时候,父母看问题的角度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另外,焦虑心情对于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的益处,所以放松心态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