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49中坠亡学生跳楼前的监控视频曝光,西西看完难受了很久。我无法想象他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所提供的监控证据来看,小林同学是“自杀”的。从监控中可以看到,他在跳楼前曾去学校的水泵房,在水泵房内,有割腕行为,手腕有明显的伤口。

小林的离世令人惋惜,对于他的家人来说,更是悲恸欲绝。尤其是小林的妈妈,在5月9日母亲节这天,别人享受着做母亲的幸福,她却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01、孩子有自杀念头,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10~25岁之间的青少年非疾病死因里,自杀可以排到前三。
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差不多7个人里就有一个。他们沉默无声,但就在你我身边。
最可怕的就是,孩子有自杀念头,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研究显示:90%的青少年自杀尝试,父母是不知道的;70%从考虑自杀到开始行动,间隔不到30分钟。
这意味着很多青少年选择自杀,父母都是悲痛茫然的——怎会如此?孩子明明很开朗?我之前都没发现……
之前,西西看过一部电影《汉纳的遗言》,主人公汉纳自杀后,悲痛的父母想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自杀”。
于是,他们拜访学校、翻阅汉纳遗物,最后通过汉纳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找到真相,才知道她自杀前承受着许多伤痛。
汉纳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受到孤单被背叛、被同学造谣是个“随便的女生”、承受被强暴的创伤……但为时已晚!
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是被用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后,才被父母所察觉。
同样,小林妈妈面对儿子突如其来的自杀,也是无法接受的。

她在媒体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小林妈妈眼中的儿子成绩优异、开朗自信、自杀前毫无异样。
但在同学眼中,小林却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
“心情好的时候会开玩笑,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小林同学的室友说。
而且同学们还注意到他曾经用刀划手臂、割腕,说自己“心情不好”“不想活了”。
警方后续公布的调查详情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小林同学去年6月就曾经说自己“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的聊天记录中,更是出现了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等情况。
除此之外,警方还在小林同学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张写给女生的纸条,上面有“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等内容。
可想而知,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更令人悲哀的是,从事情曝光,我们才发现在父母和亲戚面前,小林只展现乐观开朗的一面。
而痛苦、悲伤、压抑的情绪以及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扰等都独自承受着。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选择自杀的方式解脱自己。孩子宁愿选择自残、自杀,也不敞开心门向父母求助。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小林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呢?
02、孩子自杀前,可能有这3个迹象
家长细心点就能发现,会选择自杀的孩子,都很会“伪装”自己。
他们往往更懂事也更让人心疼,一直都在努力营造出一副阳光向上的样子让父母放心,一面又独自承受负面情绪的折磨。

幸运的,能独自熬过那段难捱的时光看见曙光;不幸的,就只能选择决绝的方式获得解脱。
会伪装的孩子也并不是毫无痕迹可寻,在自杀前,可能会有这3个迹象,家长细心点都能发现!
01、搜索“自杀”相关的信息
孩子可能会上网搜索与自杀死亡相关的信息。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浏览与自杀相关的信息,一定要警惕,孩子可能存在自杀倾向,家长要及时制止,或者寻求帮助。
02、经常在网络宣泄情绪
孩子经常说消极的话,甚至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没兴趣。而且,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怒或沉默寡言,与平时反差很大,像换了个人。
经常通过QQ空间、朋友圈或者是微博日记等聊天平台发泄消极情绪,内容可能包括“不想上学,压力大,崩溃,活着没意思,想死”等敏感词。
家长平时可以多关注孩子的网络动态,一旦发现孩子情绪出现异常,及时沟通交流,解决问题,打消孩子可能存在的“自杀”念头。

03、遭遇了重大变故
孩子可能遇到学习的低谷,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可能是和同学关系不融洽,被排斥,甚至是遭受校园霸凌等,或者是因为家庭变故,比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婚等。
如果孩子正在面临这些变故,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变化,别让“自杀”的念头有机可趁。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孩子自杀行为的绝对标准。
有时,孩子可能只是暂时的情绪低落,家长也不用过于紧张。但不紧张不意味着不重视,希望父母们都能够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别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