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家长格外关心的话题,孤独症会不会因为不同而心理更加脆弱?面对别人不友好的目光,他们会不会产生心理阴影、留下创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发育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张焱给大家带来了特别分享。
我们知道,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生活中常见的刺激可能都难以忍受;情绪激动的时候,可能会做出让自己受伤的举动;他们行为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缺乏社交,不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等等,因此更容易遭受欺凌和委屈……因此在我们心里,当孩子遇到困难,也难免会觉得外界不够友好,会感到不公平、气愤,也常常会有这样的顾虑:

孤独症孩子更容易受到心理创伤?
孤独症的孩子的内心会更加脆弱吗?受到伤害,孩子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如何能够给孩子更好的保护?家长可以试着从孩子角度感同身受,思考孩子是否受到心理创伤,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好在孩子其实比大人想象得更坚强,即使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地就形成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1)面对孤独症孩子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做
不管孩子担心他会被忽略,太多顾虑又担心被过度保护,家长真是太难了。关心则乱,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给孩子大量的训练,帮助他们培养融合的能力。家长需要帮助孤独症孩子投入大量的训练,坚持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展融合的能力。
安坐、倾听、听指令这些能力是孩子接受融合教育的前提。如果家长低估了他们的坚韧,认为大量进行这件事情会对他们造成“创伤”。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了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还有,其实多数孤独症患者的能力被大大低估了。随着诊断体系的变化,如今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中大多数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伴随严重的智力障碍、自理能力完全丧失的形象。
(2)孤独症孩子被过分夸大的创伤
现如今,因对安全的过度强调,创伤这个词已过分扩张了它的涵义。在精神科领域,DSM手册中“创伤”一词最早是指导致身体伤害的因素,比如脑外伤,引起的精神症状等。1980年修订后,首次将心理性的创伤纳入诊断标准。不过它所指的是必须导致大多数人都能产生严重反应的事件,例如战争、酷刑、重大事故、自然灾害或严重的暴力伤害等。
至于亲人亡故、父母离婚、搬家等生活事件,虽然会带来悲伤、痛苦或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但不会造成创伤。通常来说即使不用任何干预,人们也能从那些情绪中自行复原。事实上即便有些创伤经验,大多数人也可以自行痊愈。
但近年来创伤这个词变成了“由某人认定在身体或情感上导致伤害的经验,对这个人的生活及心理、身体、社会、情感或精神状况造成持续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评估创伤时,伤害的主观体验变成了关键标准。这种情况发生在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身上,就常常会随着看护者的主观认知得出肯定的结论,也就是说家长觉得孩子因为某个伤害留下了心理阴影。
举个夸张的例子:
孤独症孩子坐公交车总是哭闹,家长担心给TA留下心理阴影,因此避免带着孩子坐公交车。事实上孩子没有那么脆弱,他们能从痛苦的经验中得到学习和成长。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已经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事件后,他们反而会变得更好、更强。与其担心创伤,不如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知。

(3)给孤独症孩子合理的引导
家长在相信孤独症患者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现实问题,给孩子合理的引导。现在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群体中,70%属于轻度患者,即智力、语言发育都正常,但存在着孤独症核心障碍——社交沟通缺陷、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上的与众不同。事实上孤独症患者理解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同样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弱。他们虽然缺乏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但却能拥有认知情绪的能力。比如《良医》中格拉斯曼医生,他帮助墨菲将情绪感受与行为表现连接起来,并给予在不同情绪环境下的行为方针指导,那他们一样可以对别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回应。
因此,孤独症儿童没那么容易遭受心理创伤,在支持环境中不断克服困难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坚强。也就是说,他们愿意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现实给予的挑战。很多时候,孤独症患者与普通人士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孤独症患者在需要克服疾病本身的症状之外,还伴随着大量共病的情况。由2019年一项针对66项研究所做的荟萃分析可知,孤独症患者患有抑郁的情况更高。
他们一生中罹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倍。而且成年患者和高功能患者中这种情况更明显,这或许和成年后做进入社会的尝试时依旧面临欺凌、孤立或其他社交问题有关。当父母费劲心思让他们参与到融合教育中,当他们完成受教育的阶段,长大成人后希望能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时,却发现自己依然缺乏真正踏入社会的机会。当环境里充满了歧视、隔阂以及经受霸凌之后,轻度孤独症的孩子也可能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所以如果缺乏引导,他们往往容易将专注力转向悲伤的情绪和痛苦经历的回忆中,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4)培养孤独症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职业画家和音乐家。很多家长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兴趣或许不能让他生存,但可以充实生活,或许对他融入社会有好处。”“我们想培养他的毅力、耐得住寂寞。”因此,兴趣发展和社会规则训练同样重要。
(5)给孤独症孩子共建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
小唐纳德和墨菲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包容、自由的生活环境里。孤独症患者的成长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需要社会的理解、接纳和尊重才能做到。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来关注成年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老年患者的照护问题。为了这个目的,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加入其中,2020年一些孤独症的孩子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来为一个孤独症家庭互助组织进行募捐。随着对这种疾病理解的增加和深入,人们也学习到一些与孤独症患者交流的方法。

更多人意识到孤独症患者一样是有就业可能的,社会上也有咖啡馆、烘培作坊、书店等各种企业单位愿意为孤独症患者提供支持性就业。在多方位的努力下,我们相信孤独症患者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友好。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如果您还有疑惑,可以点击【在线咨询】儿科专家,与专家一对一免费对话,更有针对性!